国是访问 | 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有效应对疫情对工业重创,准确把握“新基建”
充分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
编者按: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工业的冲击前所未有,李毅中把这种影响比作“断崖式跌落”。随着疫情好转,经济在复苏,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月同比实现了3.9%的增长,但消费、投资、进出口等多项与工业密切相关的指标仍处于负增长区间。当务之急是要有效应对疫情对工业的重创。
新冠肺炎疫情对工业的冲击到底有多大?如何拉动消费、扩大内需?如何扩大投资,正确把握“新基建”?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近日专访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以下为答问摘要:
应对疫情重创,拉动消费、扩大内需
国是直通车:疫情对中国工业的影响有多大?
李毅中: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由负转正,这个数字好于预期。但1-4月份,这一数据仍然同比下降4.9%。同期消费、投资、进出口等多项与工业密切相关的指标仍处于负增长区间。
这说明疫情重创工业,需求和供给双重受到冲击,而且冲击力度是前所未有的。如果我们说2008年金融危机是“过山车”,那么这次对经济、对工业的影响或可比喻为“断崖式跌落”。
另一方面来看,2月下旬以来的复工复产初见成效。3月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平均开工率是98.6%,人员的复岗率89.9%,4月份规上工业企业几乎全部复工复产了。
这当然是好消息,但也不能盲目乐观。企业复工了,人回来了,送上电了,机器转起来了,但是远没有达产达标。统计调查显示,4月底,规上工业企业达到正常生产水平一半以上的企业接近85%。还有15%的企业达不到正常水平的一半。
为何复工了却无法开足马力生产?影响因素很多:一是人,要严格落实常态化防控;二是产业链的上下游,原材料备品备件供应、制造工序以及产品销售等还没完全打通;第三是物流和运输,尤其打通跨省跨国环节还有不少困难;第四是资金,受疫情影响,企业收入减少成本增加,流动资金紧张,投资能力下降。
国是直通车:未来工业复苏还面临哪些挑战?如何应对?
李毅中:上述几个问题正在逐渐化解。影响未来工业复苏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今后几个月,乃至明年国内外的市场的变化莫测,潜在风险。
首先是内需。一些企业反映有些既有订单的客户撤单了,或者推迟了,新订单减少,需求下降。受疫情影响,经济实体维持正常收入困难很大,还有可能部分居民收入下降,受此影响,单位消费和居民消费可能会更加谨慎。
其次是外需。海外疫情仍在蔓延,疫情对国外经济的冲击更为严重,恢复的时间会更长,这导致国外老订单撤销、新订单大幅度减少。我们有好多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关键材料,还需要大量进口,国际供应链有些可能中断。也不排除一些外资撤离“回归”。这些都可能会对我国工业形成挑战。
国内和国外情况叠加,对经济的创伤会加深,需求和供给都受到严重冲击。如何应对呢?
主要有三个思路:一是扩大内需,显得更为迫切,要从鼓励消费和扩大有效投资入手,加大政策支持,落实见效。二是采取有力的措施,扶持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让它们自立自救,渡过难关,最大限度地保护我们经济的基本盘。三是抓紧时间,补短板,强弱项。通过创新、科技开发和有效投资等,减少零部件、元器件、关键材料等的进口依赖度,增强我国的自主自控能力。
国是直通车:扩大内需,消费先行,如何释放消费潜力?
李毅中:疫情影响下,人们倾向于增加储蓄,谨慎消费,估计不大可能出现报复式消费。
要拉动消费,首先是保障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最根本的还是“六保”。首先得保企业、保就业,才能让人有钱消费。其次是要稳定物价,尤其是围绕老百姓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消费价格不要出现过高涨幅。
在此基础上,从供给侧的角度还有几件事可以做:
其一,更加注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品种、品牌,更要注重性价比,注重实用性和耐用性,注重绿色、安全、健康。
其二,要有新销售、新模式、新业态。这一段时间,很多人感叹,幸好我们前几年对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互联网金融抓得好,不用出门也能选货、购物,保障了我们在疫情中的正常生活。借助这一势头,更快更多发展线上线下结合,工商、金融的融合,发展云购e选,发展外卖快递。这种商业新模式的优势一是便捷,二是扩大了消费群体和销售半径,三是价格便宜,能够刺激消费欲望,释放消费能力。
其三,互联网经济之下,尤其要强调诚信,讲求契约精神。制造业企业要自律,杜绝假冒伪劣;其次,阿里、腾讯、京东、拼多多等平台要负责任,严格管理考核,杜绝商业欺诈。同时,要接受社会监督,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管和执法。
扩大有效投资,准确把握“新基建”
国是直通车:据媒体统计,3月中旬,已有25个省份公布了未来几年规划的2.2万个重点项目,投资近50万亿元。这一数据也一度被解读为地方版的50万亿“新基建”投资计划。真实的情况如何?
李毅中:我在3月底也看到了这方面的报道,上述数据当中真正的“新基建”项目顶多占了15%-20%。各地发布的项目当中,也不完全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历年统计下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含电力)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为21%-23%,其中包括新基建和传统基建两类。近几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额是大约60万亿元。很难相信,未来几年,25个地方仅新基建项目计划就能达到50万亿元投资。
地方投资新基建的积极性很高,但也存在一定盲目性和不确定性。新基建的范围不要过度扩张,不能因为提倡“新基建”,我们就什么都往里装,一哄而上。
而是需要全盘考虑新基建、传统基建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的空间、时间布局和总量控制。这需要根据地方产业基础、经济实力、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市场容量来合理安排。
国是直通车:“新基建”对经济发展的意义何在?如何防止“一哄而上”、盲目投资、重复投资等问题?
李毅中:新基建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简称,其核心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即“数字产业化”,大致包括(但不限于)5G网络设施、数据中心、计算中心、工业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研发基地等5个方面。
同时,可以外延到实现“产业数字化”所必须的相关基础设施,即融合基础设施。我们要把它的内涵和外延把握准,不要无限扩张。
如何正确认识新基建在投资当中的作用?
4月17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在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方面重点提及老旧小区改造、基础设施建设、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等4项任务。其中,“新基建”是包括在第二项——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当中。这意味着新基建是扩大有效投资的4个任务中,第二个任务的一部分,这个位置要把它摆正,不能借这个风口什么都往里装。
国是直通车:您长期在工业经济领域工作,组织过多项重大投资项目,您认为“新基建”应该怎么搞?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李毅中:我体会到,要注意以下三点。
其一,新基建项目一般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慢,因此要科学慎重决策,要有投入产出的比选,要有效率和财务的双重控制。
以5G网络设施为例,有专家预测,在国内对现有的4G基站进行改造提升,加上新建基站才能实现5G的全覆盖。这需要花费1.5万亿元,以及6-7年时间。时间和投资都不小,必须考虑好回收成本等问题,有序合理安排。当然新基建项目除了直接收益外,还要算它的溢出效应,它为传统产业和老基建服务等,这些因素也应考虑在内。
其二,钱从哪来?要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资金可能是多方筹集的,政府、金融机构、社会资本、企业等各类投资主体都可以有所作为,各类企业也可以协同融合、共建共享。
特别注意,新基建要充分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过去,基础设施建设里边的民间资本只占20%-38%,而制造业中民间资本投资占比为87%,这说明基建领域对民间资本开放不足,应进一步开放。
其三,要将新基建和企业的新一轮技术改造相结合。
企业数字化转型,打造智能工厂、绿色工厂,构建企业的“内网”、“外网”,要通过技术改造实现。把新基建和企业自身的技术改造结合起来,推进企业转型升级。据统计,全国技术改造资金约占工业投资的45%,年超过10万亿元,要充分发挥技术改造的动能。
▼
推荐阅读
视频拍摄:程宇
视频制作:金易子
制图:侯雨彤
编辑:张何缘
责编:赵建华